最近幾年對資優教育的重視,學校也開始積極對資優的學生進行加深加廣的教育,不過許多學校的作法是著重在給學生更多的資料去背誦,以為資優的孩子就是給他更多「資訊」,殊不知資優的孩子所應接受的教育模式,應該是讓他多進行思考,藉由思考來開發學生的腦力,在此情況下,以往的傳統式教學所能給資優孩子思考的空間有限,因此,許多資優教育的工作坊開始推行,期望參與的教師能從這些工作坊裡面,學習到不同以往的教學模式,也希望參與活動的教師能嘗試新的教學法來提升孩子的學習。
而本次數理資優教育工作坊所要讓我們學習的教學模式,也就是探究教學,在此教學模式中,教師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教導學生如何去發現問題,跟學生討論他們的發現,教師不直接提供所謂的「正確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多發表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多用頭腦去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筆者本次參加此數理資優教育工作坊,期許自己能從數理資優教育工作坊中學習到不同以往的教學模式,也感謝Norman Lederman 和Judith Lederman夫婦教導我們在場所有參與的教師與學生,從分組實作的活動中慢慢引導我們進行探究的教學,讓我們從實作中對探究教學有更入的認識,也讓我們從活動中學習如何去設計一份探究教學活動的教案與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也期望自己能在自己的教學裡面融入此探究教學模式。
【活動內容】
活動一:指紋分類活動
※ 器材與材料
黑色2B鉛筆
透明膠帶
便利貼(
A4白紙三張
※ 步驟
1. 利用黑色2B鉛筆在紙上塗色。
2. 用右手食指在已塗黑的區域沾上炭粉,再以透明膠帶封貼食指。
3. 將印有指紋印的膠帶貼於便利貼上。
4. 教師於台前貼出A4白紙三張紙,上頭書寫主要的指紋分類:Loop,Arch,Whorl
5. 每個人到台前來將個人指紋印貼於所屬的分類紙上。
6. 教師詢問在場的與會人員接下來要進行的步驟 ¢ 量化數據:統計每一個分類分別含有多少的指紋印。
教師詢問在場與會人士指紋印數量統計的結果:Loop > Whorl > Arch
7. 教師對學生提問:
(1) 男生或女生統計的結果一樣嗎?
(2) 年輕人或老年人統計的結果一樣嗎?
(3) 五隻手指統計的結果一樣嗎?
(4) 不同國家或民族統計的結果一樣嗎?
(5) 左右手統計的結果一樣嗎?
(6) 其他……。
※ 心得
我覺得此項活動一開始會引起我的興趣,因為指紋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的特徵,但是卻從未好好觀察它的型態,而現在我們將指紋分別弄出來,然後加以分類,結果發現在場與會人士指紋印數量統計的結果:Loop > Whorl > Arch ,而演講者也因此提出許多的問題來引導我們思考:男生或女生統計的結果一樣嗎?年輕人或老年人統計的結果一樣嗎?五隻手指統計的結果一樣嗎?不同國家或民族統計的結果一樣嗎?左右手統計的結果一樣嗎?此活動類型在分類上正好屬於科學探究的第一個層級,就是在活動中給予問題,也有進行的步驟,但不直接告訴答案,或許也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我覺得這個活動是從我們在活動裡面引發出興趣,然後順水推舟將許多相關的問題提出來,每一個都是很值得研究的問題。
活動二:計算堅果比例活動
※ 器材與材料
含各式堅果食物的零食筒
電子天平
100ml量筒
小塑膠杯
※ 步驟
1. 演講者拿出一罐裝滿各式各樣堅果的罐子
2. 詢問在場與會人士「less than 50% of the jar are cashews(腰果),Is this true?」
3. 進行小組分組,各組以小塑膠杯分別拿取一滿杯的堅果。
4. 各組並以不同的方式實地測試驗證腰果的比例。
※ 本組的作法
1. 直接計量法
*方法:先將堅果作分類,直接計算小杯子中所含各式的堅果數目。
*本組結果
腰果19顆
其他堅果22顆
總數41顆
¢ 腰果佔所有堅果數量的百分比=46.34%
2. 測質量
*方法:以電子天平先測量杯子的質量,然後分別測量(1)杯子+腰果質量(2)杯子+其他堅果質量,最後計算出腰果與其他堅果質量。
*本組結果:
杯子+腰果質量 =
杯子+其他堅果質量=
杯子質量 =
腰果質量 =
其他堅果質量=
總重 =
¢腰果佔所有堅果質量的百分比=39.83%
3. 以排水法測體積
*方法:
(1) 拿兩個
(2) 將A量筒中的水緩緩倒入裝有堅果的B量筒中,直到B量筒水位刻度達到
(3) 重複以上的步驟,腰果改成其他堅果,測量其總體積。
*本組結果
腰果體積=35ml
其他堅果體積=
所有堅果體積=
¢腰果佔所有堅果體積的百分比=39.77%
※ 所有組別的結果
| more超過 | less未達 |
weight重量 | 5 | 6 |
Number數量 | 0 | 5 |
Volume體積 | 2 | 2 |
1. 從重量來看,各組做出來的結果相當接近,可以引導學生
(1) 重測的結果是否一樣?
(2) 以不同方式來測量結果是否一樣?
我覺得這一個活動主要是演講者提供一個問題給我們,然後方法與結果都必須要我們自己想辦法去測出來,此活動類型在分類上正好屬於科學探究的第二個層級,就是在活動中給予問題,不給予進行的步驟,也不直接告訴答案,完全都要靠自己去設計活動與產生結果。在整個活動的進行中,我覺得小組分工真的很重要,例如:本組的排水法測體積,也是因為有人想到這個點子,其他組員一同配合,就把這樣的結果測出來了,我也發現在探究的過程中,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自己發現的結果才是答案,但也是暫時性的答案,因為在探究的活動裡面,我們還會想到更多的問題,也因此有更多的設計與實驗去解開這樣的疑惑,也就因為這樣的歷程,所以一開始做出來的結果,可能不會是最終的答案,就好像現在許多科學家發現新的理論,或許是暫時性的,以後會不會被推翻,這是很難說的。
【對教學的啟發】
「教學可以多樣化」,參加工作坊讓我體會到這一個事實,以往參加許多研習活動,很多都是請專家學者來演講,給每位參加者印著一份厚厚的活動講義,演講用的彩色的powerpoint也是增加不少生動性,而演講的教授或老師更是熱切在陳述他們如何施行教學,雖然內容豐富,但是都是「一個人講,一堆人聽」,所以一天的活動下來,許多參加者就選擇中途溜掉,不然就是在台下的座位呼呼大睡,演講結束之後,真的會照演講者所陳述的方式去作的老師,我想是少之又少,效果真的非常有限。而參加這一個數理資優教育工作坊,我們的講師一開始就說,他們不會像其他講師只會陳述如何去作探究教學,因為這樣的演講結束後,參與的教師大概都不會去作,因此,他們就採用不同的策略,讓我們實地去作為一位學生,讓我們真的去參與探究活動的歷程,兩位演講者也很積極地引導我們發表意見,但很可惜,可能因為中國人文化的因素,很多人都不太敢發表意見,不過這樣另類的教學模式讓我對今天的活動印象深刻,我覺得如果我身為一位學生,我會很喜歡這樣的教學活動,因為一切的活動內容都是由教師引導我們去進行思考,我們從實作中發現驚奇,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學校進行教學時,也可以考慮採行類似的模式來進行教學,雖然學校會有教學進度的壓力,施行不一樣的教學法,家長也會擔心學生學習成績會下降,但是我們可以嘗試在實驗課時,將以往食譜式的實驗,改良成探究教學的活動,相信這樣會引發學生對自然科學有更多的思考層面,也更能提升學生對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除此之外,我覺得若是要進行這樣的教學,教師必須要勇敢踏出去施行的一步,可能一開始會有許多問題或狀況的產生,但是從作中學,慢慢改進教學,相信對自己成長以及學生學習將是很大的幫助。現在很強調教師專業成長,就像所上一位教授曾經對我們說過的話,若是我們願意嘗試探究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以後的二、三十年教學技術將不會落後於人,而且學生的學習會提升,也更會思考問題與實地去解決問題,但只是看我們願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教學,願不願意去作而已,期望自己能在教學上有所提升,也期望自己能踏出改進教學的這一步。